今年以來,米粉品類在全國大火,包括湖南米粉本土品牌“公交新村”、“霸蠻”等多個米粉品牌獲得資本青睞。
然而發現和米粉同出一源,以往和“麻沙拉黃”四大國民小吃一樣有著“街霸”之稱的漁粉,卻好像很久沒有傳出消息。漁粉風光不在了嗎?這些年漁粉品類真實現狀究竟如何?關于漁粉起源,互聯網上的說法有很多種,我們無從追溯,但漁粉的崛起大約是在2018年前后,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18年漁粉品牌的新增注冊數量有1400多家,比前三年(2015年-1017年)的注冊總量還多。
然而在經歷過紅遍全國,遍地開花后,漁粉如今卻沒有什么聲浪傳出,特別是在貴州米粉、螺螄粉、桂林米粉等爆火的米粉細分品類的襯托下,存在感越來越弱。
三四年前,在廣州、長沙兩地的大街小巷里,漁粉店的身影到處可見,當時市場上開出的每一家漁粉店,生意都非?;鸨?,業內甚至傳出“漁粉將有望成為繼麻辣燙、沙縣小吃、蘭州拉面、黃燜雞四大國民小吃之后,又一個“稱霸街頭的品類”的聲音。
第一,自帶品類基因,不需要進行市場改良
漁粉是用谷物如大米、小米、蕎麥、高粱制作而成的米粉,分布地大多數集中在南方地區,而我國南方地區都有著早餐吃米粉的習慣,涌現出一大批米粉城市如柳州螺獅粉、桂林米粉、云南過橋米線......可以說,漁粉作為米粉的細分品類,品類基因就帶著有良好的群體基礎,無需進行過多的市場教育。因此,漁粉被發掘推廣出來后,很快就在南方城市火起來。
第二,易操作且投資小,回報快。
漁粉,由魚片和粉為主料,配以高湯和小菜組成的小吃。這些搭配中,米粉是提前預制的,魚片、高湯等也是可以提前準備的,顧客點單,只需要煮熟米粉和魚片,澆上高湯佐以小菜即可,操作簡單,可標準化程度非常高,一家漁粉店夫妻二人共同搭配即可順利運轉起來。一位漁粉店老板告訴餐媒,20平方的門店最多需要3個人左右,原始投入成本在10萬元左右。
操作簡單,準入門檻低是一個方面,吸引眾多人開漁粉店的原因在于漁粉的利潤率,據了解一碗漁粉的產品利潤在售價的65%-75%之間,比如一碗漁粉定價15元,保守估計每天賣出去200份漁粉,一天收入在三千元左右,那么月收入就可以達到9萬元,利潤在5.75萬元-6.75萬元之間,即便扣除房租、食材、人工成本,收入依然可觀。值得一提的是,漁粉的性價比還非常高,在消費者的傳統認知里,魚食材本身就悲劇營養豐富的魚肉、魚頭、豆腐等食材,還有免費的各種小菜搭配,可以說在市場上十分具有競爭力。
漁粉是否正在“消失”?
在經歷紅遍全國,遍地開花后,漁粉近幾年卻沒有什么聲浪傳出,特別是在近兩年熱鬧的湖南米粉、貴州米粉等細分品類的襯托下,顯得非常冷清,即無資本問津,在消費市場上反應也不大。這是否意味著漁粉已經不受歡迎,或是沒落
了?
近3年來,漁粉品類的相關門店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是以近十倍的速度在飛速增長,品類的市場滲透率也越來越高,早在2017年,就對廣州和長沙的漁粉門店做了大致的統計,當時大眾點評收錄的漁粉門店大約只有300多家。在2021年11月中旬,大眾點評查詢時發現,廣長兩地的漁粉商戶分別是1354、1102個,合計總商戶為2479個,這意味著,短短三四年僅廣州、長沙賽道里新增的品牌也在不斷增加,企查查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11月底短短三年,漁粉品類新增的餐飲企業注冊數量超過3300家。
快餐市場的容量只有這么大,人群基數只有這么多,細分賽道里面已經涌現出越來越多優秀多品牌來分食快餐這塊大蛋糕,而漁粉卻還一直停留在幾年前的發展狀態,這是很難討得資本和消費者歡心的,漁粉作為存在多年的品類,市場需求永遠存在,只是當下市場競爭格局變了,消費需求的格局也變了,品牌的迭代升級同樣需求跟上消費者的步伐和時代的發展,并不是漁粉品類不行了,而是時代真多不一樣了,漁粉的品類發展,或許應該從漁粉自身的謀變和改革開始,我們“瑞膳漁粉”品牌能率先作出改變,讓平靜多年的漁粉市場機器一些不一樣的浪花。